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3的文章

民粹——東亞文化的墳墓

如果你想毀掉一個東亞國家的文化,只需在那個國家挑起民粹情緒即可。這一招屢試不爽、百試百靈,可說是東亞文化的一大殺器了。對於熱愛古典文化的東亞人來說,我們終將如浮草飄蓬般遊離於任何主流社會之外,失去心靈的寄託和歸宿,隱入虛無縹緲的塵煙之中。民粹主義早已盛行,並已經或正在摧毀整個東亞地區的傳統文化。 民粹是如何毀掉文化的?首先,它需要把社會撕裂成兩半,並賦予「無知者無畏」的一方充滿力量的錯覺,這樣虛假的「力量感」可以美其名曰「民族自尊心」或「文化自信」等,被冠以冠冕堂皇的詞彙,通過這樣的「虛偽自信」,就可使這一群「無知者」對另一群「有知者」發動無腦且狂熱的攻擊,最終以壓倒性的優勢贏得這場戰爭。如此,「有知者」就會被一批一批地屠殺殆盡,他們的理性在人群的狂熱面前變得一文不值,正如法國群體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所寫之書《烏合之眾》中所述:「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由此,文盲佔據了主導而智者變成了嘲諷甚至批鬥的對象,文化的載體被擊得粉碎,這完美地契合了《1984》中的一句話:「無知即力量!」 這一策略是十分成功的,我們已經看到了它在朝鮮半島和越南取得的「成功範例」。曾幾何時,轟轟烈烈的「漢字廢止運動」席捲東亞,南北韓與越南相繼廢止了漢字的使用。於是,一片土地上的人民為了與另一片土地上的人民一刀兩斷,也在有意無意之間與自己土地上曾經生活過的祖先進行著殘忍的切割,他們不考慮前因與後果,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的荒漠。我不知道當一個人面對自己國家那浩如煙海的古籍或高懸於大街小巷的牌匾卻無法看懂其分毫的時候,內心會作何感想,但如果是我,我會在絕望的深谷中流淚。 那麼,在漢字的母國——中國,情況又是否會好些呢?並沒有。說到發生在中國的「毀滅文化」的民粹,就不得不提到六十年前的那場浩劫——文化大革命。所謂「文化大革命」,全稱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將「階級」類比於「民族」發動的一場轟轟烈烈但性質極其隱蔽的狂熱的民粹主義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手法就是將「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巧妙地通過春秋筆法類比於兩個不同的民族,從而通過製造二者對立達到消除所謂「資產階級」文化的目的。這場運動毀滅了什麼?首先,「孝悌」、「尊師重教」、「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等價值觀蕩然無存。孩子舉報父母,學生汙辱老師……彷彿只要手握某種「正

五言古詩.尋溪

圖片
(2019年2月舊文重發) 素羽蒼山渡, 林幽逢古墓。 欲至隱溪邊, 雪深無舊路。

榴蓮府君墓誌銘並序(轉載)

圖片
(2019年2月舊文重發) 君諱榴蓮,字未詳。癸巳歲得于南山,甲午而遊於致仁、樹仁之間。既年而配於黌下芝蔴,三花吼彩之子也。遂得三子,一踏雪,一玳瑁,一被金。冬,配於大黃,得三子,皆著金銀,名芒果。乙未,又得三子。君神邈令茂,錦帔母儀,飲沙河,走屋背,龍盤伏案,蹤跡出九華之濱;虎步遐風,逡巡定邊崗之土。然則哀禍頻仍,一子惟存,校政時苛,未許謀生。故奪愛去勢,以絕其戚,諸子胼胝,共渡時亟。爾後芳華迺絕,青春長闕,弦音空續,子孫契闊。戊戌暮歲之末,以疾暴薨,時年七歲。嗚呼!銘曰: 貍自南山,宅茲書院。與校偕茂,守德長年。 師生眷顧,其名以光。英姿奇偉,其貌以揚。 睢園泉竹,王謝芝蘭。金谷桃李,此闕榴蓮。 天其未遂,念爾遲遲。歲暮煦和,何為遽逝? 無處墳塋,依舊山河。嗚呼南科,新替幾何? 附:此文為南方科技大學校貓「榴蓮」去世後所作,作者為「漠【James】」(QQ:529348479)。

雜言古詩.祭老吳(莊宇倫)

(2018年12月舊文重發) 戈倒握,笛橫吹,靈雲靄靄貓首歸。 碎夢悠揚隨花落,閒魂漂泊繞池飛。 憨似長醉不復醒,怎寄多情傍山巍。 一去庭前無黛色,獨留石友守空闈。 附:此詩為南方科技大學校貓「老吳」逝世之後的悼念詩,為莊宇倫所作。

七律.題三省亭(藏頭詩)

(2018年10月舊文重發) 三春煙景作飛灰,省自潔身嘆暮暉。 豪士也覺韶光濺,傑才豈聞日月催。 千年功業歸空冢,秋月風霜送古碑。 不見教友魂安在,滅跡亭邊唯雪翬。 附:此詩為2017年冬為記同窗落水有感而發。 李舵主,名陽辰,時任三省教會「教主」,後因《鹿鼎記》,改稱「舵主」。為人豪爽不羈,不慕名利,不恃寵而驕,故吾輩尊之舵主。 舵主極愛三省亭。此亭立於浩淼小池之央,僅以浮石為橋。一日,舵主心血來潮,岸上縱身一躍,噗通落池。而舵主愛亭之心不改。

內捲的真相——大眾對詞語意義的一無所知

(2021年6月舊文重發) 世界上最大的笑話就是,庸人往往對自己常說的詞語之意義一無所知。這絲毫不是誇張,也不是個別現象。比如以前經常出現的網路詞語「土豪」,最終被《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有錢而沒文化的人」,很多人聽到這個定義才如夢方醒。我會有選擇地拒絕某些網路詞語,因為我認為它們惡俗,但是有時候,最天真的人卻往往跟風使用著最惡俗的詞語。互聯網時代的人們總是得過且過,隨大流說著稀奇古怪的語言。例如,「內捲」這個詞語如今已經火遍了整個校園社交圈,但是並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含義。 「內捲」這個詞語最先的提出者是一位名叫格爾茨(Clifford Geertz)的人類學家,他在印度尼西亞調查時發現,爪哇島資本缺乏、土地數量有限,加之行政性障礙等因素影響,無法將農業向外擴展,致使增加的勞動力不斷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產中,農業內部變得更精細、更複雜。但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此產生了——雖然勞動力源源不斷地增加,但是農業的產量收入卻並無顯著增長。所以,格爾茨發明了「內捲(involution)」這個詞語,用來表示「持續增加投入而無法提高產出」這一現象。 如果真正看到這個詞的源頭,那麼任何人都不難理解「內捲」的真正含義了。這個詞語在中國互聯網上爆紅,源自中國大學中產生的一種現象。在闡述這種現象之前,先給出當下「內捲」一詞在中國互聯網語境中的真正定義:內捲,就是競爭者們持續地投入時間、精力、金錢等等資源進行惡性競爭,最終並不會為自己贏得任何實質性利益或提高的惡性競爭手段。下面這個故事是我根據親身經歷寫的一則寓言: 「一天,兩個農民工去同一個工地,想要謀取搬磚的工作。他們好幾天沒吃飯了,如果再找不到工作可能會被活活餓死。工地老闆見到他們,說道:『我這裡只缺一個人了,你們倆先試著幹一上午,我根據你們的表現決定留下誰吧。』兩人熱火朝天地搬起磚來。起初的一個小時,他們幹得很悠閒,彷彿都勝券在握。直到其中一人看到另一人的進度比他多了一塊磚,他開始有些慌了。於是,他加快了手頭的速度。另一人很快發現了此人動作的加快,也開始慌張起來,把自己的速度提升了一倍。這一邊的人看過去,感到一種強烈的危機感,把自身速度提升了兩倍……就這樣,一上午過去了,二人精疲力竭,早已經餓暈倒在了地上,任由火辣的陽光曝曬。工地老闆走了過來,看著他們,開心地笑出了聲音:『哈哈——其實,我的工地,不缺人。』內捲,捲到最後,終將一無所

登樓(韓.金澤榮)

一聲南雁攪愁眠,獨上高樓月滿天。 十二何時非故國,三千餘里又今年。 弟兄白髮依依裡,父祖青山歷歷邊。 等待槿花花發日,鴨江春水理歸船。

浪淘沙.次韻歐陽修「把酒祝東風」

 (2017年7月舊文重發) 茶冷對清風,月貌花容。漏滴涼瓦任西東。深院銅階蕭寺里,荒草生叢。 來去也匆匆,年歲何窮?芳心還是舊時紅。今日桑田春歷歷,滄海何同? 附:《浪淘沙(把酒祝東風)》(宋.歐陽修)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七言古詩.改編萬空歌

(2016年9月舊文重發) 天也空來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情也空來義也空,都作寒砧斷續風。 真也空來假也空,至清之水鯉難容。 醒也空來夢也空,莫聽樓頭五更鐘。 附1:網傳《萬空歌》(明.悟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墜為誰功?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 附2:網傳《醒世歌》(東晉 . 誌公禪師) 南來北往走西東,看見浮生總是空。 天也空來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來月也空,來來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來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來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來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文藏經中空是色,般若經中色是空。 朝走西來暮走東,人生恰似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夜深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 仔細從頭思想起,便是南柯一夢中。 附3:網傳《空空詩》最長版(東晉. 誌公禪師 ) 空空詩(卷首) 世間萬物都是空,功名利祿逝如風。 怨恨恩愛朦朧月,清茶濁酒看夜星。 空空詩(一)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沉為誰動。 田也空,屋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握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朝走西,暮行東,人生猶如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空空詩(二) 愛也空,恨也空,人生陌路不相逢。 喜也空,悲也空,無非都是在夢中。 緣也空,孽也空,前生後世覓無蹤。 詩也空,曲也空,隨風飄落任西東。 帥也空,醜也空,轉瞬即是白髮翁。 春也空,秋也空,繁華過盡就是冬。 日也空,月也空,女媧也難救蒼穹。 江也空,海也空,幾度輪回做田耕。 空空詩(三)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哲理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日月輪迴無人控。 田也空,屋也空,都怪懶惰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知足常富樂無窮。 妻也空,子也空,淡泊人生與我同。 朝走西,暮行東,百姓萬事都能容。 待到百年仙逝時,只帶清清兩袖風! 空空詩(四)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悟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日月同輝誰人空。 田也空,屋也空,空留何處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何惜糞土去空空。 妻也空,子也空,世間萬物與我同。 朝走西,暮行東,難容之事肚能容。 待到奔赴黃泉時,管它春夏與秋冬! 空空詩(五) 天也空,地也空,人世輪迴

公域與私域的混淆

如果經常和東亞人討論政治或社會議題,會發現大多數的討論都是無意義的情緒宣洩。多數東亞人對公域的思考過程就是不斷地使用自己狹隘的私域觀念加以類比,以期可以為自己的主張找到合理的藉口或在氣勢上駁倒對手,他們很難分清哪些議題歸於「公域」之中,也不知如何理性地看待「公域」中的事務。 通常一件事進入公域之中,其主詞就會自然而然地變成「某公共組織」、「全體公民」、「社會」、「政府」等等代表集體的公共概念,而不再是「你」、「我」或「某人」之類的私人概念。比如我們就「政府該不該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住所」的議題進行討論,那麼我們就應該分析「政府」對無家可歸之人應盡之義務、「政府」的財政是否可以支撐、是否有相關法律或行政命令對於「政府」有類似的規定、這樣的舉措是否符合普世價值或人道主義精神等,即使我們在議題之中漏掉了「政府」二字,我們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我們討論的主體是「政府」而不是張三、李四、王五之類的個人。然而,如果在東亞拋出這個議題,你多半會聽到以下「論述」:「你說政府應該為無家可歸之人提供住所。那你讓無家可歸之人全部住到你家裡去呀!站著說話不腰疼!」這就是一句典型的「公私不分」的論述,我們討論的至始至終都是「政府」要不要做某件事,而不是「我」要不要做它。如果因為「我」主張「政府」要做這件事,就認為「我」應該去做,這就是典型的偷換主詞之邏輯謬誤,有人身攻擊之嫌疑了。 觀察到臺灣一直都有關於「廢除死刑」和「恐龍法官」之議題,這類議題的討論都很激烈,但是其中大部分邏輯都有明顯的「公私混淆」傾向。例如某人堅決反對「廢除死刑」,他「義正辭嚴」地說:「如果你認為某些犯人『可教化』,那就由你來教化。我們應該在網上開一個平臺,所有認為這個犯人『可教化』的人都上去申請,讓他出獄後住到自己家裡來,你自己去教化他。如果沒有人申請,那就判死刑好了。」這樣的言論或類似的邏輯都甚囂塵上,大多數都侷限於對「恐龍法官」或認為「可教化」的民眾進行人身攻擊,很少有人將討論的焦點放在「道德」、「法律」或「人道主義」之類的公共主詞之上。其實法官所謂的「可教化」,指的是可被「監獄」教化,而非可被某個「個人」教化,更不是可被自己教化,但因為在漢語中話題明確時可省略主語,所以大多數人都看不到「可教化」三個字的主詞,這直接導致了思維上的一錯再錯。 還有一個爭論很久的「統獨」議題在臺灣也是甚囂塵上,但是多數人(尤其是獨派)的發言

沉溺幻夢的東亞

我曾開玩笑說:「美國獨立需要發表《獨立宣言》、制定憲法和贏得獨立戰爭,耗時八年多;而臺灣獨立只需要每個人都大聲說:『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三次即可,耗時十秒鐘。」這並不是我對什麼政治傾向有明顯的偏好或深刻的反感,而是在嘲諷東亞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我稱之為「分不清理想與現實」的「幻夢現象」。 在東亞,顛倒黑白是十分容易的,最典型的莫過於篡改歷史。梁啟超曾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這句話絕非虛言,東亞人自古以來就堅持認為「控制過去」是一種權力的象徵,正如《1984》中的一句話:「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現在,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未來。」這在歐美人看來是極為不可思議的,大抵是因為史上歐洲的君王多對「控制過去」沒什麼興趣。中國有一句話叫:「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還有一個成語叫作「成王敗寇」,這顯示了東亞人向來是沒有什麼「必須遵守的底線」或者「約定俗成的契約」之說的,其文化的本質就是一種「慕強」心理。這樣的心理產生了一種我稱之為「符號崇拜」的東西,例如聽到或看到某個神聖的符號,就心懷敬意地頂禮膜拜一番,這樣的行為屢見不鮮。過去明清的科舉考試之中,只要寫到「皇帝」二字,就需要換一行頂格書寫,還需要注意避諱皇帝或太后的名字,彷彿只要稍微帶有「神聖」或神秘色彩的東西都不能說也不能聽。皇帝是不能議論的,孔聖人是不能批評的,甚至就連寫了漢字的紙,也是不可以和其他垃圾放在一起丟掉的(這在歐美尤為奇怪,即使是最極端最狂熱的基督徒也對開上帝的玩笑持包容態度)。所以東亞人崇拜一切寫在紙上的東西,崇拜一切官方的聲明,崇拜一切高高在上的宣傳可以賦予他們的訊息,無論那些訊息看起來是多麼荒謬和邏輯不通。 如果說只是簡單地篡改事實或相信被篡改了的事實,那情況也並非特別糟糕,畢竟沒有人可以得知百分之百的真實資訊,就連法庭上象徵「公平正義」的法官,也必須在證據不充分時被迫使用「疑罪從無」原則。但是東亞人的「幻夢」不僅限於相信了虛假的事實,還表現在他們對於「是非對錯」的判斷標準時刻受到外界宣傳的影響。 在價值觀上面,我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度東亞人的,因為我對東亞人那一套「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價值體系有深刻的感觸。東亞人似乎認為只要有一個所謂「高尚」的目的,任何骯髒卑鄙的手段就皆可使用,任何無辜的人就都可犧牲,「草菅人命」似會突然成為靈魂深處的理所當然,「禮義廉恥」在這種情況下蕩然無存。

七言古詩.黃土吟

(2016年1月舊文重發) 北風驟至聲歷亂,朽枝枯葉中天散。 敗木凋花不勝愁,霜前涼月寒光暗。 三九隆冬太無情,造化悠悠漸飄零。 何如一夜歸根去,綠褪紅消嘆伶仃。 根邊泥淖空寂寂,未見悽悽憐自泣。 巋然默默殮芳菲,惹得西風無氣力。 問爾西風欲何為?謝盡春紅又凋葵。 儂塵素日微不動,任君菹醢在崔嵬。 崔嵬高岡翬霜葉,誰家石碑文字滅? 不知留此是何人,但見黃泥留歲月。 經年生死總迴輪,今人不復憶古人。 試問塵埃空不語,蕭然凝滯悼離魂。 殘花院落攲石瘦,悲歡離合還依舊。 月月月圓人醉眠,土上依稀有殘酒。 我觀埃土空自嘆,俗客高僧隔在岸。 我陷七情六慾中,黃土悄然還黯淡。 不關南北與西東,漫漫斜陽煙雨中。 回首愴然天墮淚,三春人恨五更風。 黃土一抔何相類?卻使離人空垂淚。 今年葉落待明年,異地他鄉人憔悴。 無情土對有情人,黃土空留人不存。 土上興亡多少事,夜半還來入夢魂。

「己所欲,施於人」的傲慢

孔子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無數東亞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如果你近距離深入地觀察整個東亞文化圈,就會發現——這句話實際上是反著用的。所謂「反著用」,並非指人們會將「己之不欲」施於他人(大多數稍有一絲良知之人都至少不會從道理上覺得它正確),而是指大多數人已經在腦海中自動去掉兩個否定詞,將其變成「己所欲,施於人」了。 如果說華人(這裡定義為「中華文化圈內之人」)是謙卑禮讓的,全世界絕大多數其他民族或文化圈都不會否認。的確,孔子兩千年前就曾教導眾人「溫良恭儉讓」的美德,更有老子《道德經》之「虛懷若谷」、《易經》之「卑以自牧」與唐代魏徵之「謙沖自牧」等等數不勝數的典故,無一不在教誨世人謙遜,以至於美國人面對讚美說的是「謝謝」,而華人面對讚美永遠只能作揖陪笑、連稱「不敢當」了。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如果你仔細觀察華人社會,就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實際上,每個人潛意識裡都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他們是多麼地自以為是,以至於任何存在於他們腦海之中的觀念都被潛移默化地認為是「天經地義」、不容置疑。這樣的傲慢使得每個人表面看起來溫文爾雅、文質彬彬,但他們那些表面的謙恭背後,心裡卻在嘀咕道:「有什麼了不起!我最厲害!」但是也有藏得不夠深以至於「露餡」的時候,例如閒話、流言蜚語、說長道短幾乎是華人圈的標配。每個人似乎都表裡不一,當面客客氣氣,但卻經常在背後指手劃腳。這樣的現象,好似當面被壓抑太久而情緒得不到釋放,故背後和別人竊竊私語一番,發洩由社會道德壓抑的苦悶。所以華人三兩成群、說三道四的現象屢見不鮮,最後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壯觀的「同溫層」文化,在中文互聯網上形成了「逢好必酸」的環境。 這樣的現象,究竟是源自傲慢還是自卑,我們終究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東亞這片土地很早就存在這種事了。皇帝永遠是正確的,誰敢說皇帝不正確,皇帝也不會和他辯論,直接砍頭就完事了。不止「君臣」,只要有上下級關係的地方,幾乎就是無法說理的,例如「官大一級壓死人」、「父命不可違」等等,就是員工看到老闆,也都是低聲下氣不敢反駁。那麼平級之間說理是否能夠呢?也非常困難。我以前高中和大學時期,經常想和同學討論問題,但是能夠對某些敏感話題正常討論的人少之又少,基本上沒說幾句就像觸碰了「逆鱗」一般,斬釘截鐵地下一句結論之後就再也不聽解釋了,即使沒有那般「強硬」,陰陽怪氣、顧左右而言他的場面也比比皆是,

醉酒的羔羊

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一種人,他們的狀態是一種近乎「醉酒」的狀態。這個「醉酒」倒不是說摔杯子、耍酒瘋那樣亢奮的狀態,而是那種呼呼大睡、渾身癱軟、麻木不仁的抑制狀態。這種狀態直接的表現就是,他們不會為別人經歷的任何事歡天喜地、載歌載舞,也不會對別人經歷的任何事義憤填膺、淚如雨下,就如同靈魂被抽離了肉體、情緒被剝離了面容一般。有時候,我甚至懷疑他們究竟是否是提線木偶,平時乏味地做著自己「份內」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只要刺刀沒有刺中他們的脊椎,就可以當作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 記得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一邊喝茶一邊聊了很久,談了一些以往和近期發生的慘絕人寰的悲劇,可他卻表現得毫不在意。我暗暗訝異,說道:「我感到我真的一刻都不能在這個地方待下去了,只要做壞事的人一天沒有受到懲罰和譴責,我就感到喘不過氣來。」朋友這時卻漠然地看向天空,慢條斯理地和我說:「我不會這麼想,我不覺得那些人有多麼的『錯誤』,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很憤怒地去恨某一些人或激動地去支持某一些東西了。」那一刻,我感到深深的無力感鋪天蓋地地向我襲來,眼前的朋友突然變得十分遙遠,到了嘴邊的話也瞬間失去了出口的欲望,只剩下無窮無盡的沉默了。 這個世界上,尤其在東亞,總是有那麼一群人的存在。他們永遠無法與別人感同身受,只要事情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都總是以站在旁邊攤開雙手的姿態來冷冷地看著別人的苦難,更有甚者直接閉上眼睛不看、捂起耳朵不聽,似乎堅信只要不看不聽,戰火就不會燒到自己。此情此景,讓我想到了那個著名的「掩耳盜鈴」的故事,彷彿只要漠不關心、借「酒」消愁,就可以做到「歲月靜好」,直到有一天別人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會撕心裂肺地絕望哀嚎,瞬間「醒酒」,企圖換得別人一絲憐憫,卻猛然發現別人也如他們一般,掩耳盜鈴地活在世上。 之前看過一位著名的高僧說法,他說他遇到過一些人,你無論如何苦口婆心地和他們說法,他們都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樣子,問他們剛剛說了什麼,他們結結巴巴答不出來,聽了半天冒出一句「該吃飯了」。他說這樣的人,前世都是酒鬼,個個都是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的,那麼愛酒所以養成了這樣一種習氣,這輩子即使不喝酒,也依然是那麼一副醉酒的狀態。我不知道這種論述究竟是事實還是隱喻,但無論如何這個說法生動形象,確實是這一種人群狀態的真實寫照。 有的時候我會好奇,如果一個歹徒在他們面前,當場對著另一個人拳打腳踢,他們是否依舊會無動於衷?我

七律.無想秋夜

圖片
 (2015年8月舊文重發) 颼颼者,秋風也。淅淅瀝瀝者,秋雨也。噫兮悲哉!夜深人寂,紅燈高懸,其為秋之蕭颯耶?遂作詩曰: 西樓寒夜雨瀟瀟,風送隔牆紫玉簫。 幾處青山燃鏡水,誰家霜葉覆溪橋。 疏簾不捲香將盡,麝月纔圓酒未消。 一場秋霖驚入夢,茜紗窗下恨芭蕉。

五言古詩.題小周后

圖片
 (2015年8月舊文重發) 風雨夜敲籬, 中庭杜宇啼。 紅消伏酷暑, 芳樹苦生梨。 誰為殘花泣? 惜心猶未棄。 午夜夢魂中, 何處尋春跡?

雜言古詩.無題

圖片
(2014年1月舊文重發) 心亦絕,夢亦空, 梨花深院自多風。 辛苦應憐天上月, 哪堪蕭寺五更鐘。

閉置小窗真自誤,漢俳三首

(2018年10月舊文重發) 把盞踏青春, 天清卻淡遊園興, 歸來酒滿身; 默坐小窗几, 讀書已至無聊賴, 機心久未息; 五月豔陽天, 喬枝掩映紗窗路, 回還來此邊。 (作於高考之前) 附漢俳格律: 1. [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2.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初春漢俳兩首

圖片
(2018年10月舊文重發) 幽徑訪梅花, 依稀舊日山頭見, 重逢野客家。 晴空拂煦風, 觀書獨坐小亭中, 花飛紙頁紅。 附漢俳格律: 1. [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2.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清明漢俳兩首

圖片
 (2018年10月舊文重發) 時漸近清明, 煙花已冷歡難覓, 獨憑水畔亭。 冷雨浸窗扉, 清明河畔紙錢飛, 沾裳祭掃回。 附漢俳格律: 1. [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2.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漢俳.聞修憲東逃作

圖片
 (2018年10月舊文重發) 漢宮飛絮飄, 關河殘照雨瀟瀟, 回眸海港橋。 附漢俳格律: 1. [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2.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