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欲,施於人」的傲慢

孔子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無數東亞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如果你近距離深入地觀察整個東亞文化圈,就會發現——這句話實際上是反著用的。所謂「反著用」,並非指人們會將「己之不欲」施於他人(大多數稍有一絲良知之人都至少不會從道理上覺得它正確),而是指大多數人已經在腦海中自動去掉兩個否定詞,將其變成「己所欲,施於人」了。

如果說華人(這裡定義為「中華文化圈內之人」)是謙卑禮讓的,全世界絕大多數其他民族或文化圈都不會否認。的確,孔子兩千年前就曾教導眾人「溫良恭儉讓」的美德,更有老子《道德經》之「虛懷若谷」、《易經》之「卑以自牧」與唐代魏徵之「謙沖自牧」等等數不勝數的典故,無一不在教誨世人謙遜,以至於美國人面對讚美說的是「謝謝」,而華人面對讚美永遠只能作揖陪笑、連稱「不敢當」了。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如果你仔細觀察華人社會,就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實際上,每個人潛意識裡都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他們是多麼地自以為是,以至於任何存在於他們腦海之中的觀念都被潛移默化地認為是「天經地義」、不容置疑。這樣的傲慢使得每個人表面看起來溫文爾雅、文質彬彬,但他們那些表面的謙恭背後,心裡卻在嘀咕道:「有什麼了不起!我最厲害!」但是也有藏得不夠深以至於「露餡」的時候,例如閒話、流言蜚語、說長道短幾乎是華人圈的標配。每個人似乎都表裡不一,當面客客氣氣,但卻經常在背後指手劃腳。這樣的現象,好似當面被壓抑太久而情緒得不到釋放,故背後和別人竊竊私語一番,發洩由社會道德壓抑的苦悶。所以華人三兩成群、說三道四的現象屢見不鮮,最後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壯觀的「同溫層」文化,在中文互聯網上形成了「逢好必酸」的環境。

這樣的現象,究竟是源自傲慢還是自卑,我們終究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東亞這片土地很早就存在這種事了。皇帝永遠是正確的,誰敢說皇帝不正確,皇帝也不會和他辯論,直接砍頭就完事了。不止「君臣」,只要有上下級關係的地方,幾乎就是無法說理的,例如「官大一級壓死人」、「父命不可違」等等,就是員工看到老闆,也都是低聲下氣不敢反駁。那麼平級之間說理是否能夠呢?也非常困難。我以前高中和大學時期,經常想和同學討論問題,但是能夠對某些敏感話題正常討論的人少之又少,基本上沒說幾句就像觸碰了「逆鱗」一般,斬釘截鐵地下一句結論之後就再也不聽解釋了,即使沒有那般「強硬」,陰陽怪氣、顧左右而言他的場面也比比皆是,似乎東亞人對「理性」和「邏輯」過敏,天生就認為自己腦中的觀念一定偉大光榮正確,或者覺得每個人都必須和他想法一致才行,否則世界就要毀滅似的。

我之前在大學時,經常在網路上發表有關佛法的內容。有一天,一個學妹找到我,跟我說我必須要信基督教,並稱「佛教所說的極樂世界不存在!不信上帝就會下地獄,我害怕你下地獄才這樣講」,我沒有辦法,怕她繼續說一些「謗經誹佛」的話,只得默不作聲。她問我:「你為什麼不說話?難道你對你自己的信仰都不夠堅定嗎?我是深信不疑的。」我依舊不知如何開口,其實我想說,「我不需要你的憐憫,信仰是用來約束自己的,不是用來管教別人的,我只是不想挑戰你的世界觀引起你的反感,畢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我終究還是沒有說出口來,只是寒暄幾句後就告辭了。後來我初至美國,發現此地基督教文化盛行,於是便經常參加學校內華人基督教團契活動。有一次無意間透露了自己是佛教徒,卻遭到了一眾華人(包括牧師)的「群起而攻之」。牧師一上來就開始否定釋迦牟尼,說他自己曾經也「深入瞭解」過佛法,那架勢彷彿他是天底下最懂佛教的人,說了很多完全錯誤的謬論。我看著他們,知道如果我繼續辯駁可能會讓他們更加憤怒。在那一瞬間我突然感到,身邊那一群原本相談甚歡的朋友此刻距離是那麼遙遠,每個人突然顯得趾高氣揚。誰也不曾料到原本其樂融融的氛圍之中,其實傲慢無處不在,只是方才尚未顯現。之後,還有人告訴我:「大家都是為了你好。」但我拒絕這樣無端的憐憫。我知道《聖經》的馬太福音中傳達過「己所欲,施於人」的思想,故基督教徒的傳教熱情比其他宗教(甚至很相近的天主教)之人高得多。但是我想說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不能懂得互相尊重、理性探討,即使自己再怎麼「正確」又如何呢?我時常在想:如果我身為佛教徒、對基督徒抱有「憐憫」之心、認為他們「誤入歧途」的話,基督徒是否會接受這一份「憐憫」呢?答案顯而易見。

不知大多數華人何時才能收起自己的傲慢。不知何時,傾聽別人說話、仔細思考他人的觀點變成了華語圈內極度奢侈的事情。有多少人說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卻做著「己所欲,施於人」的事情。他們並不知道,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是怎樣的傲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民粹——東亞文化的墳墓

沉溺幻夢的東亞

懷念白狐